孟宪承,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,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。
从圣约翰大学、大夏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到度过人生最后时光的静安铜仁路寓所,上海是孟宪承人生轨迹中一个重要的坐标。
躬身大学教育
孟宪承14岁时从常州走出,在上海开启求学之路,之后远赴英美求学,曾在华盛顿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杜威。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建者和首任校长,孟宪承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几乎都与大学相连。
在他1934年出版的《大学教育》开篇中,孟宪承这样写道:“大学是最高的学府,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的制度上,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;尤其是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,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,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。大学的理想,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。”孟宪承认为,现代大学的理想包括三个方面:智慧的创获、品性的陶熔、民族和社会的发展。
孟宪承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,家也搬至华师大内。孟宪承的孙子孟蔚彦回忆,“星期天,我们一家四口去华东师范大学,整个上午母亲在厨房帮助祖母料理午饭,父亲则陪着祖父在客厅说话,祖父一边吞云吐雾,一边高谈阔论,父亲端坐着执礼恭听,哥哥和我或者在祖父的书房翻书看,或者穿过花园来到河边打水漂,那是茅盾《子夜》里写的丽娃河。”
爱吃西式早餐
图说:铜仁路320弄?新民晚报记者?金 晶 摄
漫步铜仁路,在北京西路路口,邬达克在中国的最后一件设计作品“绿房子”静守时光,对面看上去不起眼的三幢多层建筑其实也出自邬达克设计,1932年竣工的爱文公寓如今仍能看出当时不凡的品质。
1914年,孟宪承迎娶谢纫惠为妻,婚礼就在爱文义路举行,由此结成一段长达53年的良缘。孟宪承终其一生,穿的是谢纫惠手制的布鞋,即使出洋,外面套的是西服,里面还是妻子手缝的粗布衣服。孟宪承的早餐必定是谢纫惠用铁丝夹在煤气灶上烘焦的面包,一点奶油和一杯牛奶。
孟宪承与历史学家吕思勉是挚友,当时住在苏州的吕思勉每次到上海上课,就必定要去拜访孟宪承,一定要品尝“孟太太的菜”,而后一起进行学术探讨。据称,吕思勉的著作《燕石札记》和《燕石续札》都是这些谈话的启示。
20世纪60年代,孟宪承一家三代寓居于铜仁路。1967年,古稀之年的孟宪承还搭乘公交车辆,从市区去华师大上班。当年7月,据孟蔚彦回忆,“一天晚饭后,祖母先去睡了,一觉醒来,发现祖父床上是空的。祖父还坐在阳台上,斜倚在藤椅上,还夹着一支烟,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因为脑中风,他昏迷了十天,再也没有醒来。”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